精彩展品介紹
青海湖藏毯
作品主採加牙藏毯八字扣編織技藝,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稱「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則稱為「庫庫諾爾」,是「藍色的海洋」之意。
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這也是青海省之名的由來。
六、七月份的青海湖,花海、綠草、湛藍湖水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形成海天一色的景象。
藏族牧羊女、犛牛很能能體現青海獨特的地域色彩。
青繡太陽花立軸掛卷
盤繡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有紅、黃、 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一般七色俱全。針法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太陽花,給人一種充滿朝氣之感。寓意勇敢樂觀、努力向前、積極向上。
牡丹
《牡丹》擺件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湟中堆繡經典代表作品,作品以堆繡「棱堆」技藝製作, 表現出富貴牡丹的高尚純潔的品質。作者為青海省「國家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湟中堆繡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喬應菊女士。
皮影人物
福德星君、祿德星君、壽德星君為道教傳說中的福祿壽三 星。福祿壽三星拱照,是傳統民間對世俗生活的理想追求。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義元作品。
鎏金銀壺
用金銀銅三種材質,經鍛造,鏨刻,鎏金,焊接,拋光等 多種工藝製成。以龍紋、八寶紋等吉祥圖案裝飾壺身,金銀色相互襯托,不但有實用功能,更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彩唐)
以棉布、礦物顏料、金粉等製作。參照北京雍和宮文物展示廳乾隆皇帝年間的唐卡風格為主,人物諸多,線條流暢,畫面協調。最精細之處為人物鬍鬚,都是畫了幾十筆才完成,允稱唐卡藝術精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扎西尖措歷經10個月繪製完 成。
牧歸
藏族牧民在一年四季中因氣候不同而須搬遷到不同牧場, 牧場有春營地、夏營地、秋營地和冬營地之分。《牧歸》反映了藏族聚居地區特有的搬遷營地的生活場景,展現了藏族人民勤勞、質樸的民族性格。青海省河湟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王鳳英作品。
土族傳統服飾
土族服裝以傳統織布為料,注重色彩搭配、刺繡妙絕,無論男女從帽到鞋全部由心靈手巧的繡娘千般嫋繞裝點而成。特別體現在女裝上,最為典型的便是土族婦女的花袖衫,族女裝可分姑娘式、中青年式、老年式。男裝分中青年及老年式。因場合的需求可分盛裝與便裝。
藏族服飾
安多藏族服飾大膽地運用紅與綠、黑與白、紅與藍、黃與紫等強烈對比的色彩組合,並且巧妙地運用複色、金銀線的搭配,使服飾色彩明快而又和諧。
黑牛毛帳篷
工藝複雜,以純牛毛為原料,撚成粗線,織成約30公分的褐單子,再將約20幅到30幅褐單子拼接縫合成帳篷,跨度約6、7公尺。較大的帳篷則需40幅到50幅褐單子。帳篷內以一根檁式橫樑杆和兩根帳柱做為帳脊,四角四邊再用繩子與撐杆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