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六屆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精選

蒙古族刺繡

                                 

            《科爾沁刺繡》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蒙古族刺繡》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包.阿喜瑪/女,蒙古族                                                           敖特根其其格/女,蒙古族

        蒙古族刺繡是蒙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兼具技藝和美術的藝術,主要由蒙古婦女製作。蒙古人不但在綢緞等軟面料上繡花草,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刺繡也是蒙古族婦女的審美標準,能做刺繡的女人被視為心靈手巧的人,自然也成為男孩們的追求對象。

        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草原特色、作工精美、活靈活現、種類豐富。包.阿喜瑪經常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展示展演、比賽、研討會、培訓班,並獲得很多榮譽。

        隨母親學習蒙古族刺繡以及製作民族服飾,16歲時已熟練掌握蒙古族刺繡技藝。她的刺繡具有作工精巧、針法細膩均勻、服飾紋樣粗獷、線條明快、色彩對比強、樣式古樸典雅等北方蒙古民族的獨特風格。

蒙古族珠繡

        蒙古族珠繡源於唐朝,鼎盛於明清。據史料記載,元朝政府中設有繡局、紋錦局、鞋帶鞋皮局等機構。貴族的衣帽和生活用品往往會用珠繡藝術來美化。

        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後,能工巧匠將珠繡縫製的精美絕倫唐卡、金剛面具敬獻寺廟供奉,工藝水準達到了珠繡的頂峰。蒙古族珠繡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徵。(圖10-12)

 

《蒙古族珠繡》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婉廷/女,漢族(圖9)

1998年開始學習蒙古族刺繡,作品美觀大氣華麗、色彩明快,層次感強、宛若浮雕、立體豐滿、栩栩如生,既體現了古老技藝,也拓展了珠繡唐卡織藝的技法,同時將藏蒙工藝技法緊密結合再一起。

03布藝

「清水河縣布藝」是融合長城與黃河文化結晶,流傳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城鄉的精美布製藝術品,百姓做為家庭收藏與裝飾、交友餽贈、孩童玩耍的珍品;既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

它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這些布藝色彩濃豔,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豔、純樸華美的藝術魅力,廣為大眾所青睞。(圖14-15)

 

《布貼畫》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崔鎖蓮/女,漢族(圖13)

從事布貼畫30餘年。1960年開始跟隨祖奶學習布貼畫,2002年退休後培養徒弟,傳承和弘揚布貼畫藝術,培養出多個傳統手工布藝畫愛好者。

04鄂溫克希溫烏娜吉

鄂溫克族獨具特色的毛皮裝飾工藝發展,真實反映了鄂溫克族悠久的歷史以及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毛皮製作工藝文化,鄂溫克「希溫烏娜吉」就是其中一項。「希溫烏娜吉」在鄂溫克語中是「太陽姑娘」的意思。鄂溫克人為了回饋太陽的恩賜,製作各種象徵太陽的工藝品,讚美太陽的光明、溫暖、善良與美麗,並祈福為鄂溫克人帶來吉祥如意。(圖17-19)

《鄂溫克族傳統手工毛皮裝飾技藝》旗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艾吉瑪/女,鄂溫克族

 

畢業後便一直從事希溫烏娜吉的製作與展示工作。近年來,積極開展傳承活動,教導學生及民眾希溫烏娜吉製作技藝。(圖16)

05蒙古文書法

蒙古文書法是蒙古族創造自己文字以來慢慢發展而來,並傳承完整的書法形式,先後出現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多種書寫體。傳統的蒙古文書法以蒙古文字為形,用毛筆書寫。在筆法方面,運筆有輕有重、有提有按,筆劃疏密得當,前後照應。字體獨特、大小均勻、行距相等,具有一種令人感到舒適的美感。它「豎立著」的獨特書寫形式、「有頭有尾」的構形特徵,具有立體形象的書法特徵,已成為一種民族風格的藝術門類,具有傳承與保護、學術研究、推廣普及、收藏等價值。(圖21-24)

 

《蒙古文書法》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席.銀柱/男,蒙古族(圖20)

任中國書畫藝術協會理事、內蒙古書法家協會蒙古文書法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作品經常在大陸各類報刊發表,並獲得大陸「國家級」、「自治區級」獎項150多次。

06剪紙      

剪紙是大陸民間廣為流傳的裝飾藝術,又叫剪花、窗花和刻紙,主要分佈於河套地區,是河套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歷史、地理以及民族交融因素的影響,當地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在漫長的技藝發展進程中,大量地吸收了蒙元和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剪紙作品逐漸形成了具有很強的特色風格與別樣的塞上風情。

河套剪紙多以剪刀鉸出為主,起稿不畫草圖,圖案多熟記於心,趣味渾樸天然,內容取材廣泛,多反映民俗風情。剪紙作品多以民間吉祥物和吉祥語互相搭配為創作依據,再以吉祥語中的比喻、喻意、諧音和象徵為依託,進行剪紙創作,用來裝飾幸福美滿的生活。(圖26-29)

 

《剪紙》盟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工藝美術大師:郭永增/男,漢族(圖25)

自幼在祖母指導下學習剪紙,後隨馮肇之老師學習書法,擅長書法剪紙,並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剪紙結合,創作出詩情畫意的剪紙風格。剪紙作品多次在大陸「國家級」、區級、市級展覽中獲獎。

07草原笤帚苗手編技藝(草編)

草原笤帚苗手編的編織技藝獨具特色,文化內涵豐富,傳承發展歷史上千年,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它傳播了「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的中華傳統美德,教化了廣大民眾,淨化了人們的心靈,是民族的「根」和「魄」。

這項技藝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深刻的文化內涵,融民間文化、故事以及人們的美好祝福於一身,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俗文化特徵。(圖31-32)

 

傳承人:關雲晶/女,滿族(圖30)

2016年開始學習草編技藝,2017年被巴林左旗婦聯聘為技術指導老師,到各地指導培訓;2018年到巴林左旗隆昌鎮義昌隆農產品加工廠工作,任職副廠長,主要負責技術指導。

08蒙古族金銀器製作技藝

蒙古族金銀器通過小錘、鏨子在器物上鏨刻出各式的浮雕圖案,它是在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項具有民族特色的鏨刻技藝,主要分佈於蒙、藏、滇等地,隨著西域金銀業的引進,刺激了金銀器製作的發展。由於金銀具有延展性,能創作出精美、有實用性、民族性、藝術性和宗教性的民間工藝品,受到民眾喜愛。

純手工鏨刻作品融入了勞動者的情感、審美及對藝術的追求與探索,是記錄各個時期人類技藝發展進程的活化石。(圖34-38)

 

《蒙古族金銀器製作技藝》盟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程剛/男,漢族(圖33)

從小跟隨父親學習金銀器加工鑿刻技藝,迄今從事金銀器加工鑿刻技藝30餘年,熟練掌握了鑿刻、掐絲、鎏金、燒藍等各項技藝。先後獲得大陸八省區民族工藝展示優秀獎、錫林郭勒盟工藝品加工技藝優秀獎。

09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蒙古民族在長期遊牧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馬文化。其中,馬具是隨著馴養馬的出現而形成的,是馬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蒙古族馬具在蒙古族各部落中傳承著不同的特點,外觀形制紛繁複雜,民俗寓意豐富;製作技藝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適、裝飾華麗。

馬具製作是集木工工藝、刺繡工藝、金屬工藝、熟皮技藝等獨特的手工藝於一身的蒙古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其製作工藝中包含著蒙古族馬文化的重要基因。(圖39-42)

10蒙古包營造技藝

蒙古包是流傳於蒙古高原的一種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了以蒙古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與自然相互和諧統一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是一種「三段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為零,輕捷便攜。材料能反覆使用,故於建造、拆卸、搬遷、修理都十分方便。

蒙古包的製作工藝,可以說是蒙古族民間手工技藝的集大成者:包括架木的製作和裝飾,苫氈的製作和裝飾,各類帶子、圍繩、捆繩的製作和裝飾,傢俱和氈墊、布簾的製作和裝飾。集木工、女工、刺繡、雕刻、繪畫於一身,而且工藝、造型和技法獨特,傳承久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圖43-45)

11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勒勒車,亦稱「轆轤車」,蒙古語稱「哈斯克」車,是中國北方蒙古草原上傳統古老的運輸工具。兩千多年來,勒勒車曾在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有著「草原之舟」之稱。

 

勒勒車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和修理。全木材質車體輕便,負重強,耐碰撞,遇水受潮不易變形,適宜在草原通行。在製作工藝上,體現了蒙古民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反映出內蒙古地區社會生產的發展變遷,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圖46)

12蒙古族繩藝

蒙古族繩藝文化歷史悠久,並且獨具風格。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用於牧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蒙古族傳統繩索用牲畜的毛、鬃、絨等製成,因材料不同而用處也不同,牧民用其捆綁東西,簡單又結實。此外,製作繩索的技藝千奇百樣,原料現成而講究,體現著蒙古民族的聰明才智、創作意識和文化心理。(圖47-48)

活動簡介

內蒙古,從蒙古族歷史搖籃的額爾古納河畔到遼闊的草原,融合各部族底蘊,歷經時間長河,孕育出絢麗多彩的草原文化,形成了深具民族型和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次活動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主題省,將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藝曲、民間美術與傳統手工技藝、民族絕技與民間知識、民俗等主要範疇,擇其精華,以展覽、技藝展示和表演等風勢呈現。

展覽透過實務與模型、文字圖片、影片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所組成;演出則精選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項目,安排當地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團組與民藝家帶來精湛的表演,具體呈現內蒙草原文化的迷人風貌。